云顶4118文章中心详情

【时间】「央媒看沈阳」人民日报中国工业博物馆展现大国制造的历史记忆

  人民日报

  金属徽1∶1仿制版2元人民币1960年版上印制的新第一台普通车床家工业遗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厂房走进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的工业博物馆,一股厚重的工业气息扑面而,一件件工业大事一个个创新突破一位位劳动模范,展现了大制造的历史,讲述了在的领导下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

  图①工业博物馆收藏的金属徽。图②C6201普通车床。

  硬核车间的火红记忆

  工业博物馆是展示工业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全爱主义教育基地家二级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如何讲述工业历史?

  博物馆占地5.3万方米,藏品1.5万余件,藏品包括多个和第一品和工业之最品。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铁西馆汽车馆5个馆从不同角度展现工业历史的脉络与细节。

  通史馆是了解工业历史脉络的重要窗口。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王彤说,工业自洋运动起步,在新成立后谱写了壮丽诗篇,改革开放后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些辉煌历史都反映在通史馆一件件展品上。

  没有机床就没有工业化。新成立之初,全成立18家机床厂。这18家机床厂的机床品,工业博物馆都有收藏并专门设立了机床馆。从最初只能进口机床,到能够仿制机床,再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机床这段历史在机床馆被娓娓道。

  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铸造空腔,待金属液冷却凝固后获得零件或坯的方法。铸造业历史悠久,在青铜时代就有很高工艺,在新成立后展露勃勃生机。沈阳铸造厂是当时全乃至全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博物馆内的铸造馆正是沈阳铸造厂当年的翻砂车间厂房,2018年入选第二批家工业遗。铸造馆将当年铸造厂的恢弘场面直观呈现10吨天吊起重设备10吨冲天炉熔化设备1500余件铸造设备和铸件被定格在这里,将这里变为一个巨大的工业琥珀。置身其,眼前不断浮现出当年热火朝天的生场景。

  金属徽的金色光芒

  一枚徽悬挂在通史馆内,它由金属铸成,从尺寸到工艺,都与当年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徽别无二致,虽是仿制,但它承载的那段往事却在新工业史上闪耀光芒。

  1950年,徽的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要制造出金属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当时,沈阳第一机器厂现沈阳第一机床厂的铸造技术闻名全,光荣地接到了铸造任。按照要求,金属徽必须要在1951年劳动节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时间紧任重要求严,全厂上下激动万分却也压力巨大。铸造团队随后成立,铸造技术尖子焦百顺任组长,十几名技术尖子为成员。那时,沈阳第一机器厂刚恢复生,铸造技术虽有名气,但设备简陋,从模具制作到浇铸成型主要凭经验手工操作,要铸造一枚直径较大且表面光洁图案清晰的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第一道难题是模具,模具质量直接关系铸件质量。为保证徽表面整光滑凹凸有致,尤其是麦穗的纹理清晰,大家吃在车间里,睡在砂型旁,反复摸索,精雕细琢,焦百顺和工人们反复试验,制作出了合格的模具。

  第二道难题是浇铸。没有炉子,工人们砌了个砖炉;没有化铝罐,自制铁罐代替;没有脱氧剂,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在炉前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徽的质地为铜铝合金,两种金属熔点相差大,容易出现局部缩型,铸造团队只能一次又一次试验,直至研制出局部浇水加速铸件冷却的方法,才解决这一难题。

  连克难关,1951年4月,铸造团队提前20天完成金属徽的铸造任。其一枚大型徽被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2012年,工业博物馆开馆。在当年铸造团队老工人的指导下,博物馆严格按照天安门城楼上金属徽的尺寸和制作工艺复制了一枚金属徽,挂在馆里展出,以此铭记徽铸造者的奋斗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后者精益求精忠诚奉献。

  许多游客看着这枚金属徽,听着铸造往事,都红了眼眶。博物馆讲解员于玄说。

  不普通的普通车床

  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部件都需要用机床生,车床正是机床的一种。1955年,沈阳第一机床厂生出C6201普通车床。

  普通车床,并不普通。这是人自己生的第一台普通车床。今年88岁的张贵卿是沈阳第一机床厂的一名车工,他回忆道,1953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沈阳第一机器厂开始设计新第一台普通车床,短短两年后,1955年8月,C6201普通车床研制成功。

  C6201普通车床意义非凡,它解了新成立初期我工业建设的燃眉之急,被印在了1960年版2元面值人民币上。王彤说,这款车床大量使用,有力地支援了内工业建设。1958年,沈阳水泵厂就利用这款车床生出第一台DG270150型高压锅炉给水泵转子部件。

  如今,这台机床正静静陈列在铁西馆,已经成为工业博物馆的又一个镇馆之宝,在新的岗位上继续贡献,为人们讲述着奋斗自强勇于创新的工业故事。

  生动再现的生场景

  1956年,根据家机械工业发展需要,沈阳铸造厂整合沈阳重型机器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沈阳第三机床厂等企业,组建全第一个专业化铸造企业。2007年4月17日,沈阳铸造厂浇注完最后一炉铁水后,完成了历史使命,在铁西区企业搬西建政策下,搬迁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沈阳铸造厂当时的翻砂车间被保留下,200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铁西区将这处车间改建成铸造博物馆;2012年铸造博物馆再次改扩建,工业博物馆正式亮相。开馆10年,工业博物馆累计接待外游客500多万人次。

  2021年,工业博物馆以巨幅户外数字展演,生动再现了当年工人热火朝天炼钢等生场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参观者沉浸欣赏,增强了博物馆与游客间的互动性。

  前不久,铁西区发布工业博物馆改造规划方案。改造将在不改变原建筑结构不增加总面积的条件下,调整场馆布局与功能区划分,提升展陈质量,努力建设际一流的工业题材综合性博物馆。

  让藏品变展品,让故事被铭记。今年6月,工业博物馆再次面向全社会发布通告,征集与工业相关的故事。几天前,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到我们馆,讲述他父亲支援三线建设的故事,细节丰富,我们记录了满满几页。于玄说,伴随着博物馆的升级改造,我们将结合更多展品,用更多样的展陈方式,向更多人讲好的工业故事。

  图③工业博物馆铸造馆内沈阳铸造厂的10吨冲天炉。

  其他展品推荐

  军镐,沈阳重型机器厂用19天打造10万把军镐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10吨冲天炉,沈阳铸造厂的熔化设备,当地工业遗的代表。

  1965年红旗CA770汽车,轿车的一代传奇。

  1970年Z35摇臂钻床,捷厂生的摇臂钻床。

  三线建设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如收音机饭盒搪瓷水缸等,见证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又充满激情的岁月。

  图④工业博物馆馆内浮雕铁流凝变。

  劳模印记

  工业博物馆还收藏了一批与劳模相关的展品,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是工业发展史的鲜明注脚,劳模所展现的精神是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赵有

  工业博物馆内收藏了赵有使用过的挂轮选用表。

  赵有1924年生,曾是沈阳第三机器厂车工。1949年,沈阳第三机器厂开始试制一款加工皮带车床,其的塔轮,既要车外圆又要掏内孔,加工程序复杂,要求精度高,以往加工一个塔轮需要八九个时,怎样才能提高生效率呢?

  得知沈阳第四机器厂的工人车一个塔轮只用4个时,工效翻了一番。赵有铆着一股劲儿,索性把铺盖卷搬到厂里,白天黑夜连轴转,终于将加工塔轮时间缩短为3个时。

  不料,刚刚创造的3时纪录很快就被打破,赵有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老工人的话点醒了他咱们要凭技术创造新纪录,才是真本事。于是,赵有从改进工具着手,经过反复尝试,终于把单个塔轮的加工时间缩短到50分钟。

  1950年9月,赵有参加全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

  张成哲

  在铁西馆内,展示着一台电动筛子,当年,正是它减轻了工人师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工人师傅眼里的宝贝。它的发明者,正是张成哲。

  张成哲曾是沈阳铸造厂的工人,上世纪50年代技术革新大王职工技协骨干,1979年1989年全劳模。他完成技术革新800余项,填补内省内空白18项。

  1950年,17岁的张成哲到沈阳铸造厂,成为一名钳工,他爱学肯钻研,喜欢利用业余时间搞技术革新。当时,芯卡生全靠手工操作,又累又慢,还很容易发生事故。张成哲暗下决心革新芯卡的生过程。他边工作边学边革新,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一台崭新的自动芯卡机正式诞生了,生芯卡既省时省力还安全。

  上世纪60年代,沈阳铸造厂生一种长600毫米的翼型暖气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生这样棱角分明的铸件还需要手工操作,8个时内,一个人要用铁锹往砂箱里装1万斤砂子,百余斤重的砂箱抬上抬下300多次。老师傅们编了个顺口溜提起六〇大,神鬼都害怕。张成哲决心要革新生方式,在厂领导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六〇大机械化造型设计组。3年时间,历经百余次试验,六〇大机械化造型生线正式诞生,造型工人只需把砂箱放到机器上,传送带上的砂子经过漏斗进入砂箱里,砂子装满后自动震动几下,合格的砂型就造好了。

  吴家柱

  博物馆的一个展柜,摆放着吴家柱使用过的公文包和笔记本,笔记本内页手绘的一幅幅工艺图线条清晰数据精准,显示出笔记本主人的细致用心。

  1950年,吴家柱进入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成为一名工人,他勤学好问,踏实肯干。上世纪60年代初,吴家柱找到沈阳拖拉机厂的林海丰和沈阳高压开关厂的吴大有,同发起组织了职工技术协作活动。他们白天做好自己的工作,晚上和星期天就联系其他先进生者同解决生上的难题。人越越多,吴家柱就把自家的两间住房腾出一间,供大家学时用。哪里有先进经验,他就到哪里去学;哪里有能工巧匠,他就到哪里拜师求教。没过多久,参加职工技术协作的人数便破百。

  一次,第三机床厂的技术员向吴家柱讲了生遇到的难题,吴家柱请铸造研磨专家一起,同出主意想办法,很快就攻下了难关。吴家柱带领这个协作队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攻关,想家之所想,急生之所急,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1959年,吴家柱被评为全先进生者。

上一篇:【火爆】宓屽叆寮廋OMe妯″潡 下一篇:【小知识】雨化田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